告別「新近度偏見」:為何股市崩盤,黃金這次可能不會跌?拆解美元黃金脫鉤史與投資新視角
市場迷思:股市跌,黃金一定跟著跌?
談到投資組合中的避險資產,很多人直覺會想到黃金。但過去十幾年的經驗,似乎讓一些投資人產生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當股市發生像2008年金融海嘯、2020年新冠疫情初爆或甚至是2022年那樣的大跌時,黃金往往也會跟著下跌,或是表現不如預期。我常聽到身邊的朋友這樣說,彷彿這就是一條鐵律。
這個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們對「近期歷史」的記憶。過去15年確實出現了幾次股市與黃金同步下跌的情景。但我想問的是,這短短十幾年的經驗,真的足以涵蓋黃金作為資產類別的全部歷史表現嗎?
小心「新近度偏見」!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這就牽涉到投資心理學中的一個常見陷阱——「新近度偏見」(Recency Bias)。意思是我們傾向於過分重視最近發生的事件或趨勢,而忽略了更長遠、更全面的歷史數據。就像你只看最近幾場比賽的表現,就斷定一位球員整個賽季的狀態一樣,這並不客觀。
如果我們把視角拉回更遠,會發現黃金與股市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它們的表現可能會完全顛倒,甚至呈現強烈的負相關。
美元與黃金的百年糾葛:從掛鉤到「脫鉤」
要理解黃金現在的處境,我們必須回顧一下它與美元的特殊關係。這段關係的關鍵轉折點,就發生在1971年。
Bretton Woods 體系下的輝煌與壓力
二戰後建立的Bretton Woods體系,核心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再與美元掛鉤。當時,美國承諾各國政府或央行,可以用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這讓美元的國際地位如日中天,因為它間接擁有黃金的信用背書。
然而,隨著美國經濟發展和海外開支(如越戰),美國印發了大量美元。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越來越多,擔憂美國黃金儲備不足以支撐這麼多美元,紛紛要求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急劇流失,這個體系面臨巨大壓力。
1971年:尼克森關閉「黃金窗口」
到了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自由兌換,這就是所謂的「關閉黃金窗口」。至此,美元正式與黃金「脫鉤」,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掛鉤關係。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意味著美元的價值不再由黃金來錨定,而是更多地取決於美國政府的信用和經濟實力。
脫鉤後的微妙關係:為何多數時候還是反向?
儘管美元與黃金不再有官方的兌換比例,但它們的價格關係在多數時間裡仍然呈現反向:美元強,黃金弱;美元弱,黃金強。這主要有幾個原因:
- 計價貨幣效應: 國際上,黃金主要以美元計價。當美元升值時,對於持有非美元貨幣的買家來說,黃金就變得更貴,需求可能下降;反之亦然。
- 避險資產競爭: 黃金和美元都被視為避險資產。在市場恐慌時,資金可能流向這兩者。但投資人可能會在這兩個避險選項之間進行權衡。如果市場對美元的信心較強(比如聯儲局大力加息),資金可能優先流向美元;如果對美元信心不足或對通脹、地緣政治風險更擔憂,黃金的吸引力就會上升。
所以,雖然不再掛鉤,但美元指數的走勢至今仍是影響金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挑戰「新近度偏見」的歷史時刻:1970年代的啟示
前面說到,不能只看最近15年。現在,讓我們回到歷史上那些黃金與股市關係「異常」的時期,尤其是那個常常被拿來與現在比較、充滿「滯脹」陰影的1970年代。
1970年代滯脹潮與黃金的崛起
1970年代是全球經濟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經歷了高通脹(甚至惡性通脹)與經濟停滯並存的「滯脹」。在這個環境下,傳統的資產(如股票、債券)表現往往不佳,因為通脹侵蝕了資產的實際價值,而經濟停滯又影響了企業盈利。
然而,黃金作為一種非收益性資產,其價值不容易被通脹稀釋,反而被許多人視為對抗通脹的利器。在那個時代,黃金與股市就經常呈現負相關。股市表現越差,通脹擔憂越高,黃金的吸引力就越大。
最鮮明的對比:1973-1974年的大分歧
在整個1970年代中,1973-1974年是黃金與股市關係最為戲劇化的兩年。那時,全球經濟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機衝擊,通脹飆升,主要經濟體陷入衰退。結果是:
- 全球股市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大跌,許多主要指數價值損失了接近一半!
- 與此同時,黃金價格、白銀價格以及金礦股票(比如巴倫金礦指數)卻出現了驚人的大幅飆升。
想像一下,你的股票資產縮水一半,但如果你同時持有黃金、白銀或金礦股,它們的漲幅可能遠遠彌補了你在股市的損失,甚至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這就是黃金在特定危機環境下,展現出的強大獨立走勢和避險功能。
2000-2002年科技泡沫破裂時的黃金
再看看離我們近一些的2000-2002年。當時網路科技泡沫破裂,全球股市,特別是科技股,遭受重創。道瓊斯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都出現了顯著下跌。
這段時間,黃金雖然沒有像1970年代那樣瘋狂飆升,但它開始了一個長達十年的大牛市的早期階段,價格穩步上漲,與當時低迷的股市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再次證明,在某些股市下跌周期,黃金具備獨立於股市走強的能力。
對比一下2008年或2020年黃金隨股市短暫下跌的情形,你就會發現,黃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是多樣且複雜的,簡單地套用「股市跌黃金必跌」的公式是危險的。
審視當前:為何有人認為現在更像1973而非2008?
時間來到2024年末、2025年初。全球經濟正處於一個複雜的十字路口。聯儲局經歷了快速的加息周期,通脹似乎有所緩和但仍具粘性,地緣政治風險(如巴以戰爭)持續存在。
聯儲局政策與美元的頂部猜測
過去一年多,聯儲局為了對抗通脹而持續大幅加息,將美元指數推升到多年高位。強勢美元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
然而,到了2024年末,市場普遍預期聯儲局的加息周期可能已經結束,甚至可能在2025年開始降息。這種預期導致美元指數從高位回落。我的看法是,如果聯儲局真的暫停甚至轉向寬鬆,美元指數很可能已經見頂,未來下跌的空間比上漲空間更大。這對黃金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利好,因為美元走弱會降低非美元買家的購買成本。
地緣政治不安與避險需求的支撐
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的不穩定性顯著增加。中東地區的衝突(巴以戰爭是其中一個焦點)讓全球局勢更加緊張。在這樣的背景下,資金對避險資產的需求自然會上升。黃金作為傳統的避險工具,在這段時間得到了來自市場恐慌情緒的支撐,即使在其他因素不利的情況下,也能保持相對強勢。
當前環境與1973年的相似性
一些分析師,比如我從一些財經資料中看到的Jordan Roy-Byrne的觀點,認為當前市場環境與1970年代初有某些相似之處。雖然不是完全複製,但同樣面臨高通脹的殘餘影響、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以及全球秩序的不確定性,這些都是潛在「滯脹」風險的組成部分。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經濟真的陷入滯脹或嚴重的衰退,而聯儲局迫於壓力無法維持緊縮(或者緊縮本身導致了問題),那麼黃金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將會大大增加,可能重演1973-1974年那種股市大跌而黃金逆勢走強的局面,而不是像2008年那樣只是隨大盤短暫下挫。
黃金與白銀的價格信號:突破的意義
從技術圖形上看,黃金近期已經實現了一個重要的價格突破,有些分析認為這是50年來最大的技術突破信號。這不僅僅是短期的波動,可能預示著黃金長期牛市的開啟。白銀通常會追隨黃金的腳步,目前也正在醞釀一次潛在的突破。
如果黃金和白銀確立了新的上升趨勢,那麼與貴金屬價格高度相關的初級黃金和白銀礦業股票,其潛在的漲幅可能更為驚人。我的經驗告訴我,在貴金屬牛市的早期和中期,礦業股票的彈性往往超過金屬本身。
投資啟示:超越近期經驗,擁抱長期視角
綜合來看,簡單地認為「股市崩盤黃金必跌」是一種過於簡化且可能有害的觀點,它受到了新近度偏見的影響。黃金與股市的關係是動態變化的,取決於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尤其是通脹、利率和地緣政治風險。
在當前這個可能面臨滯脹風險、聯儲局政策轉向預期和地緣政治高度不確定的時期,黃金的表現很可能更接近1970年代初期那樣,展現出獨立於股市甚至逆勢走強的韌性與爆發力。黃金近期價格的強勢以及技術圖形的突破,都在強化這一觀點。
這對我們投資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 重新評估黃金在資產配置中的角色: 不要因為過去十幾年的經驗就否定黃金的避險價值,尤其是在當前的環境下。
- 理解宏觀背景的重要性: 貴金屬的走勢與整體經濟、貨幣政策和地緣政治緊密相關,需要綜合分析。
- 關注歷史模式: 1973-1974年的經驗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提醒我們在特定情況下,貴金屬確實能逆勢大漲。
如果你想參與貴金屬或相關資產的交易,選擇一個安全、可靠且功能全面的交易平台非常重要。例如,Moneta Markets 億匯 就是一個提供黃金、白銀等差價合約(CFD)交易服務的平台。通過這類平台,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對金價走勢的判斷進行操作,無論是看漲還是看跌,都有相應的交易工具。但請記住,任何交易都伴隨風險,務必在充分了解產品和風險的前提下進行。
歷史對比:股市與黃金在不同危機時期的表現
時期 | 主要背景 | 全球股市表現 | 黃金價格表現 | 白銀價格表現 | 金礦股票表現 (參考) |
---|---|---|---|---|---|
1973-1974 | 石油危機、高通脹、經濟衰退(滯脹初期) | 大跌 (損失約 50%) | 大幅飆升 | 大幅飆升 | 大幅飆升 |
2000-2002 | 科技泡沫破裂、經濟放緩 | 顯著下跌 (特別是科技股) | 穩步上漲 (開啟長期牛市) | 溫和上漲 | 顯著上漲 |
2008 (金融海嘯) | 全球金融系統崩潰、深度衰退 | 劇烈崩盤 | 先跌後快速反彈並創歷史新高 | 劇烈下跌後反彈 | 劇烈下跌後反彈 |
2020 (新冠疫情初期) | 突發疫情、經濟活動停擺 | 快速急跌後反彈 | 短暫下跌後快速創歷史新高 | 快速急跌後大幅反彈 | 快速急跌後大幅反彈 |
2022 (快速加息期) | 高通脹、聯儲局快速加息 | 下跌 (熊市) | 相對堅挺,窄幅波動 | 波動較大,表現弱於黃金 | 下跌,波動大 |
結論:擺脫偏見,多元思考
總而言之,美元與黃金的脫鉤是歷史事實,它改變了兩者之間的官方關係,但並未完全消除價格上的聯動,尤其是在避險屬性上的競爭和計價效應。更重要的是,黃金作為資產的表現與宏觀經濟環境密切相關。僅憑藉近15年的經驗,就斷定股市崩盤時黃金必然下跌,是忽略了更長歷史週期中黃金在特定環境下(特別是類滯脹或嚴重通脹環境)逆勢上漲的潛力。
在當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理解黃金與美元、股市的歷史關係及其在不同經濟階段的表現,遠比簡單套用近期經驗更為重要。投資者應具備更廣闊的歷史視野,考慮到潛在的經濟範式轉變,才能更全面地評估黃金這類貴金屬在資產配置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帶來的機會。
常見問題 (FAQ)

- 「幣值最高的國家」出乎意料?從新台幣解讀貨幣真實價值與強弱 - 2025 年 7 月 5 日
- 「一手」是多少?金融市場新手必學:交易單位、風險與成本全解析 - 2025 年 7 月 4 日
- 股市崩盤黃金反漲?告別偏見,黃金美元脫鉤後的投資新局 - 2025 年 7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