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投資卻怕怕的?新手買基金,這篇讓你不再霧煞煞!
哈囉,各位對理財有興趣的朋友們!是不是常常聽到「基金」這個詞,感覺它好像很複雜,又好像是投資新手的好朋友?如果你正處於這種既好奇又有點怕受傷的狀態,恭喜你點進了這篇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基金到底是什麼,以及身為一個投資新手,要怎麼踏出買基金的第一步。
說實在的,我自己每天都在跟市場數據、程式碼打交道,量化模型跑來跑去,追求那一點點的超額報酬。但我也非常理解,對一般剛開始接觸投資的朋友來說,直接跳進外匯或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就像要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去跑馬拉松一樣。基金,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緩的起點。它有專業人士幫你操盤,聽起來是不是安心很多?
但安心歸安心,搞清楚遊戲規則還是最重要的。這篇文章不只會告訴你基金是什麼、有哪幾種,還會從實際運作、怎麼賺錢賠錢、潛在風險,一路帶你看到底要怎麼選、怎麼買。就像我建立一套交易系統,每個環節都要搞懂,不能只看表面數字。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什麼是基金?想像成「揪團集資請專家代操」
簡單來說,基金(也常被稱為共同基金)就是把很多很多投資人的錢集合起來,變成一筆大資金,然後交給一個專業的基金經理人或團隊去管理和操作。他們會根據基金設定好的投資策略,把這筆錢分散投資到各種不同的標的,可能是股票、債券、期貨,甚至是不動產等等。
你可以把基金想像成:你、我、他,還有很多其他人都想投資,但我們錢不多,也沒時間或專業知識去研究市場。於是,我們決定把各自的錢拿出來,湊成一大桶金。然後,我們請了一位超強的投資專家(就是基金經理人)來幫我們打理這桶金,他會根據市場狀況,買進賣出股票、債券或其他東西。最後賺到的錢,大家就依照自己出的錢多寡來分配;賠錢了也是一樣,風險大家一起擔。
而你買基金,拿到的就是「基金受益憑證」,這代表你在這桶共同資金裡擁有了一部分的權利。這部分權利的價值會隨著基金投資的標的漲跌而變化,這就是基金的「淨值」。
基金有哪些類型?認識你的投資夥伴
基金的種類非常多,就像餐廳裡的主菜有雞、豬、牛、魚一樣,它們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有不同的名稱和特性。認識這些類型,能幫助你找到比較符合自己需求的「菜」。
我們來看看常見的幾種分類方式:
根據投資標的
- 股票型基金: 主要投資股票。風險相對高,但潛在報酬也比較高。適合風險承受度較高,追求資本增長的投資人。
- 債券型基金: 主要投資各種債券,比如政府公債、公司債等等。風險相對低,收益比較穩定,但報酬通常不如股票型基金。適合風險承受度較低,偏好穩定收益的投資人。
- 平衡型基金: 同時投資股票和債券,比例會根據市場情況或基金策略調整。風險報酬介於股票型和債券型之間,追求穩健增長。
- 貨幣市場基金: 主要投資短期、安全性高的金融工具,像是國庫券、商業票據等。風險非常低,報酬也最低,流動性最好,常被當作短期資金停泊的地方。
- 組合型基金(Fund of Funds): 這比較特別,它不是直接投資股票債券,而是投資「其他基金」。簡單來說,就是買基金來組成一檔基金。適合想透過一個產品就達到更多元分散的投資人。
根據發行者或註冊地
- 境內基金: 在台灣註冊發行,受台灣法規監管。
- 境外基金: 在國外註冊發行,引進台灣銷售。這些基金通常投資全球市場,種類非常豐富,例如追蹤美國S&P 500指數的基金,或是投資歐洲企業債的基金都屬於境外基金。
根據管理方式
- 主動型基金: 基金經理人會積極研究市場,主動決定買賣哪些標的、什麼時候買賣,希望能賺到比市場平均(也就是它所追蹤的指數)更高的報酬。這需要經理人的專業判斷和操作能力。
- 被動型基金(指數型基金): 目標不是打敗市場,而是「複製」特定市場指數的表現,例如追蹤台股加權指數或美國納斯達克指數。經理人的作用主要是確保基金的投資組合盡可能貼近指數成分股,買賣動作較少,費用通常比主動型基金低。像是大家常聽到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很多就屬於被動型基金。
從我的量化經驗來看,主動型基金就像是想透過複雜模型預測市場走勢,追求超額Alpha;而被動型基金更像是相信市場的效率,目標是緊密追蹤Beta值。兩者各有優缺點,選擇哪一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對經理人能力的信任度以及你對市場效率的看法。

基金是怎麼賺錢的?虧損又是怎麼發生的?
你買基金,主要是想讓錢變多嘛。基金主要的獲利方式有幾種:
- 淨值增長(資本利得): 這是最主要的獲利來源。當基金持有的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價格上漲,基金的總價值就增加了,反映在每單位基金的淨值上就是往上升。你贖回基金時,如果贖回時的淨值比你買進時高,中間的差額就是你的資本利得。
- 配息: 有些基金(特別是股票型或債券型基金)會將其投資標的產生的股息或利息收益,定期(例如每季或每年)分配給投資人。這就是你可能聽過的「配息基金」。配息不代表基金賺錢了,只是把部分資產(可能是獲利、本金或收益平準金)發還給你。
- 匯率收益: 如果你投資的是海外基金,除了投資標的本身的漲跌,匯率變動也會影響你的報酬。假設你用台幣換美元買了一檔美元計價的基金,後來美元對台幣升值了,即使基金淨值不變,你把美元換回台幣時也會因為匯差而多賺一筆。反之,如果匯率不利,也可能讓你虧損。這部分我在做外匯交易時感受特別深刻,匯率對總報酬的影響真的不容小覷。
那基金為什麼會虧損呢?原因也跟獲利相反:
- 投資標的價格下跌: 基金持有的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價格跌了,基金的淨值就跌了,你的投資也就虧損了。這是最常見的虧損原因,畢竟市場永遠有波動。就像我們看現在(2025年)市場,雖然各國央行努力維持穩定,但全球PMI指數的起伏、地緣政治緊張,都可能隨時讓市場來個大洗盤。
- 基金經理人操作失誤: 經理人的投資決策如果錯誤,選錯標的或錯過時機,也可能導致基金表現不如預期甚至虧損。
- 費用: 基金會收取管理費、保管費等,這些費用是固定會扣除的。如果基金的投資收益不足以支付這些費用,淨值也會下滑。
- 匯率變動: 如前面所說,海外基金可能因為匯率變動而產生虧損。
投資基金的好處與不得不面對的風險
基金之所以吸引人,特別是新手,主要有幾個優點:
- 投資門檻較低: 相較於直接買股票或債券,基金通常可以小額申購,有些平台甚至幾千元台幣就可以開始定期定額投資。
- 分散投資風險: 基金是投資一籃子標的,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算其中一兩個標的表現不好,還有其他的可以平衡,風險相對集中投資個股來得低。這點對新手來說很重要,可以避免因單一公司出問題而血本無歸。
- 專業管理: 有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團隊在背後研究市場、分析數據、執行交易策略,省去了你自己研究的時間和精力。
- 流動性佳: 大部分的基金都是開放式基金,你可以在每個交易日根據當天的淨值申請買回(贖回)你的基金份額,資金變現性高。
但投資基金也並非穩賺不賠,它的風險點你必須知道:
- 需要支付費用: 就像請專家代操需要付顧問費一樣,基金會收取管理費、保管費,有些還有申購費、贖回費。這些費用會吃掉你的部分報酬。
- 不保證獲利: 基金的價值會隨市場波動,基金公司和經理人無法保證你一定會賺錢,甚至可能賠掉你的本金。投資前一定要有這個認知。
- 你沒有控制權: 基金的投資決策是由基金經理人做的,你身為投資人,無法決定基金要買哪些股票或什麼時候賣出。
- 熱門基金的限制: 就像我觀察外匯市場,流動性越高的貨幣對,大資金進出造成的衝擊越小。但對於某些特定基金,尤其是規模很大或投資特定小型市場的,大量資金的申購或贖回,有時反而會影響其操作彈性或成本。

新手如何開始買基金?完整步驟看這裡
想開始你的第一筆基金投資?別緊張,跟著這幾個步驟走,你會發現它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第一步:釐清你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度
你為什麼想投資?是為了存退休金?買房頭期款?還是子女教育基金?不同的目標會有不同的時間長度,這會影響你適合投資哪種類型的基金。同時,你願意承受多大的風險?能接受投資價值下跌多少?這通常需要做一個風險屬性測驗,了解自己是保守型、穩健型還是積極型投資人。就像我設計交易系統,第一件事就是確定它的風險參數和預期報酬率,不能閉著眼睛亂衝。
第二步:選擇投資管道與開戶
你可以在銀行、證券商、投信投顧公司,或專門的基金銷售平台買基金。現在很多銀行或證券商都有線上平台,甚至提供數位帳戶就能綁定投資功能,非常方便。像有些銀行(比如凱基銀行)就積極推動數位金融服務,讓買基金更簡便。選擇哪個管道,可以比較一下它們提供的基金種類、交易手續費、平台的易用性等等。
開戶通常需要身分證、第二證件,如果透過銀行通路,可能需要開立信託帳戶;如果是證券商或基金平台,流程可能有所不同,跟著指示辦理就好。
第三步:研究基金標的與費用
根據你的風險屬性,開始尋找符合條件的基金。可以從基金平台或第三方基金評級機構(如晨星)的網站去篩選。看看基金的投資區域、投資標的類型、過往的績效表現(記得,過去不代表未來)、基金經理人的背景、基金的資產規模等等。
最重要的!一定要看「基金公開說明書」。雖然文件可能很長,但它包含了基金所有的重要資訊,比如投資策略、主要風險、所有費用明細、經理人資料等等。這就像我們拿到一份重要合約,魔鬼藏在細節裡。
同時,比較不同基金和不同平台的費用。包含申購時可能收取的申購手續費、每年會扣的管理費和保管費,以及贖回時可能有的贖回費。這些費用會直接影響你的最終報酬。
第四步:決定申購方式並購買
決定好要買哪檔基金後,再來選擇申購方式。常見的有:
- 單筆申購: 一次投入一筆資金。適合你對市場趨勢有判斷,認為現在是相對低點的時候進場。風險較高,但如果市場如你預期上漲,潛在報酬也較高。
- 定期定額: 每隔固定一段時間(例如每個月)投入固定金額。即使市場波動,也可以分散買進的成本,達到「平均成本法」的效果。長期下來,如果市場是向上趨勢,這種方式風險較低且相對穩定。特別適合沒時間看盤、想強迫自己儲蓄投資的新手。
第五步:持續追蹤與管理
買了基金不是就丟著不管。建議定期(例如每季或每年)檢視你的基金表現,看看它是否仍符合你的投資目標,績效如何,費用有沒有變化。如果市場環境或你的個人狀況發生變化(例如風險承受度降低),可能需要調整投資組合,例如轉換到其他類型的基金或部分贖回。
怎麼挑一檔適合自己的基金?
除了前面提到的看公開說明書和費用,你在評估一檔基金時,可以參考一些指標:
- 過往績效: 看看它過去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表現。但要記住,「過去績效不等於未來保證」。重點是看它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表現如何,例如在市場下跌時它跌得比同類基金少嗎?
- 風險指標: 公開說明書或基金資訊網站上會有夏普比率(Sharpe Ratio)、貝塔值(Beta)、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等。簡單來說:
- 夏普比率: 用來衡量基金在承受每單位風險時,能獲得多少超額報酬。數字越高越好。
- 貝塔值: 表示基金相對於整體市場的波動程度。Beta值大於1表示比市場波動大,小於1表示比市場波動小。
- 標準差: 衡量基金報酬率的波動幅度。標準差越大,代表報酬率波動越大,風險越高。
- 基金公司與經理人: 選擇有良好信譽、研究團隊堅強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人的經驗和穩定性也很重要。
- 基金評級: 參考專業機構(如晨星)給予的星級評等,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參考指標,但不能完全依賴它。
定期定額 | 單筆申購 |
---|---|
每期投入固定金額 | 一次投入一筆金額 |
長期平均投資成本 | 考驗進場時機判斷 |
適合市場波動或趨勢不明時 | 適合判斷市場在相對低點時 |
風險相對分散、穩定 | 風險較集中、波動較大 |
適合沒時間研究、強迫儲蓄者 | 適合有一定市場判斷經驗者 |
常見問題 Q&A
買基金有最低金額限制嗎?
這取決於你選擇的基金和申購管道。有些基金的單筆申購門檻可能較高,但定期定額的門檻通常比較低,有些甚至新台幣3,000元或5,000元就可以開始投資。不同平台提供的最低扣款金額也不同,可以多方比較。
買基金穩賺不賠嗎?
絕對不是。投資市場永遠有風險,基金的價值會隨著其投資標的漲跌而波動。你投入的本金有可能會因為市場下跌、經理人操作失誤或匯率變動而減少,甚至賠光。投資基金不像把錢存在銀行,是不保證獲利的。
定期定額買基金,多久可以看到成果?
這沒有標準答案,完全取決於你投資的基金類型、市場環境以及你設定的投資目標。定期定額通常是為了長期投資(例如3-5年以上),透過時間來分散成本並參與市場的長期增長。短期內市場波動可能導致帳面虧損,這時候重要的是紀律地持續扣款,而不是恐慌性贖回。
基金的費用有哪些?
主要費用包括:
- 申購手續費: 買進基金時支付給銷售通路的費用,通常是申購金額的比例,現在很多平台有提供申購手續費優惠或零手續費。
- 管理費: 每年從基金資產中扣除的費用,支付給基金公司管理和操作基金。這是持續性的費用,會反應在基金淨值上。
- 保管費: 每年從基金資產中扣除,支付給保管基金資產的銀行。
- 贖回費用: 部分基金為了鼓勵長期持有,如果你在特定期間內(例如未滿一年)贖回,可能會收取贖回手續費。
這些費用都可以在基金公開說明書中找到詳細說明。
我需要每天關注基金淨值嗎?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或選擇定期定額,不需要每天盯盤。市場短期波動很正常,頻繁關注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情緒波動,做出不理性的決策。建議定期(例如每季或半年)檢視基金表現就好,重點是看基金是否仍然符合你的投資策略和目標。
結語:基金是起點,學習不止步
對投資新手來說,基金確實是一個相對友善的起點。它結合了專業管理的優勢和分散風險的特性,讓你的資金有機會參與到更廣闊的市場中。但就像我從量化模型裡學到的,沒有一套系統是完美無瑕的,投資基金也一樣,你需要理解它的運作方式、種類差異、潛在風險和相關費用。
開始你的基金投資旅程前,花點時間釐清自己的財務目標和風險承受度,認真研究你想投資的基金,別忘了詳讀公開說明書。選擇一個合適方便的投資管道也很重要。一旦開始了,定期檢視你的投資組合,並隨著你的經驗累積和財務狀況變化做出調整。這就像我持續優化我的交易系統一樣,投資是一個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過程。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對基金建立起初步但深入的了解。投資路上,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你會越來越有信心!
- 外匯怎麼玩?搞懂市場、交易與風險:新手必看的入門指南 - 2025 年 5 月 25 日
- 外匯交易沒那麼難!資深操盤手帶你入門國際市場 - 2025 年 5 月 25 日
- 新手如何買基金?怕怕的?這篇超詳解帶你穩穩入門! - 2025 年 5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