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價一直跌?別高興太早!揭開「通縮」的真實面貌與你的錢包關係
這幾年,你是不是有感覺到某些東西變便宜了?逛街時發現以前捨不得買的商品正在打折,或是某些服務的價格似乎不再像過去那樣飆漲。初聽之下,「物價下跌」好像是個好消息,畢竟我們的錢變得更值錢了嘛。但身為一個在外匯市場打滾了十幾年的老手,經手過無數經濟數據和交易模型,我必須說,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這種「物價持續普遍下跌」的現象,在經濟學上稱為「通貨緊縮」,簡稱「通縮」,而它,可能正在悄悄影響你我。
尤其進入2025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有些區域(像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重點)仍籠罩在通縮的陰影下,這讓許多經濟學家和投資人繃緊神經。今天,就讓我用大家都能懂的方式,帶你深入了解通縮到底是什麼,它為什麼讓經濟學家們頭痛,以及它可能對你的生活和投資帶來什麼影響。
通縮,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簡單來說,通貨緊縮就是一個經濟體在一段時間內,整體物價水準普遍、持續地往下跌的現象。注意喔,是「普遍」而且是「持續」。不是只有某個產品大降價,也不是只有一兩個月物價稍微回落,而是涵蓋大部分商品和服務,而且這個趨勢維持了一段時間。
那要怎麼衡量這個「整體物價水準」呢?最常用的指標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什麼是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你可以把CPI想像成一個「一籃子」的標準商品和服務,裡面包含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買的東西,像是食物、衣服、交通、娛樂、房租等等。統計單位會定期追蹤這一籃子東西的總價格變化。CPI年增率就是把這個月(或這個季度)的價格,跟去年同一個月(或季度)相比,看看變貴還是變便宜了。
如果CPI年增率是正的,表示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通膨);如果是負的,表示物價下跌,就是「通貨緊縮」(通縮)。
IMF 的通縮定義是什麼?
國際貨幣基金(IMF)有一個更嚴格的定義,他們認為,如果一個經濟體的CPI年增率連續兩個季度都呈現負成長,就可以稱之為「技術性通縮」。這就像是經濟發燒(通膨)或失溫(通縮)的溫度計,當體溫持續低於正常值一段時間,就得提高警覺了。

物價跌不是應該拍手叫好嗎?為何通縮會讓經濟學家頭痛?
一開始覺得東西變便宜很開心,這完全是人之常情。但從整個經濟體來看,通縮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一個惡性循環,甚至被稱為「通縮的死亡螺旋」。
想像一下這個情境:
你預期下個月iPhone會降價1000塊,那這個月你還會急著買嗎? probably not. 你會想:「等等看,也許會更便宜!」
當大家都預期物價會跌時,消費者就會延遲消費,想等更便宜再買。廠商看到東西賣不出去,庫存增加,就會減少生產。減少生產可能導致公司利潤下降,甚至開始裁員或減薪。員工們擔心失業、收入減少,就更不敢花錢,會把錢存起來。消費需求進一步下降,廠商更難把東西賣出去,只好進一步降價求售……

看到了嗎?這形成了一個可怕的鏈條:預期物價跌 → 延遲消費 → 需求減少 → 生產減少 → 企業獲利下降 → 裁員/減薪 → 所得減少 → 更不敢消費 → 物價進一步下跌。整個經濟活動因此陷入停滯甚至萎縮,經濟成長當然也就停擺了。
此外,通縮還會讓「債務」的實質負擔變重。如果你的薪水或資產價值因為通縮而縮水,但你的房貸、車貸金額是固定的,那還款壓力就會變得更大。這可能導致更多人還不出錢,引發金融體系的風險。
通縮的現實案例:摩根士丹利怎麼看中國?
在全球經濟體中,進入2025年,中國持續面臨的通縮壓力是一個非常受到關注的議題。儘管政府推出了一些刺激措施,但情況似乎仍未完全解除。
國際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大摩)的首席經濟學家,近期就針對中國的通縮現象提出了深入分析。他們的觀點是,中國的通縮壓力很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其經濟成長模式要成功轉向以消費為導向,短期內非常困難。
為什麼中國的通縮這麼「黏」?結構性因素是關鍵
大摩的分析指出,中國通縮之所以難解,並非僅是短期景氣波動,而是與其深層的經濟結構和體制有關。這就像一個人生病,不是感冒吃個藥就好,而是體質本身出了問題,需要更根本的調理。
幾個關鍵的結構性因素包括:
- 房地產市場的「負財富效應」: 過去房地產是許多中國家庭最重要的資產。但隨著部分房企爆發債務危機,房價持續低迷甚至下跌,許多家庭感覺自己的財富縮水了(這就是負財富效應),自然就不敢大膽消費,需求因此受到壓抑。
- 地方政府的「GDP迷思」與稅制: 過去地方政府官員的升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轄區的GDP成長,而GDP成長最快的方式往往是靠「投資」和「生產」。這使得地方政府的施政重心偏向吸引投資、擴大生產,對於「刺激消費」和「提升居民收入」的關注度相對較低。而且,中國的稅收體制,尤其是增值稅,是跟生產和產出高度掛鉤的,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地方政府「重生產輕消費」的傾向。
- 資源錯配與供需失衡: 為了彌補房地產投資動能的不足,政府過去將大量資源(包括信貸補貼等)引導到製造業,尤其是高科技或「新質生產力」領域。這雖然提升了生產能力,但在內需不振的情況下,反而加劇了部分產業的「供過於求」,過剩的供給為了找到出路,只能透過降價競爭,進一步惡化了通縮壓力。

經濟再平衡的路有多難?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要擺脫對投資和出口的過度依賴,轉向以內需消費為主的「再平衡」是長期目標。但大摩分析師指出,這需要改革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調整財政模式、甚至改變國有企業的行為模式。這些改革都牽涉到非常深層的體制問題,執行起來「非常棘手」且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因此,儘管中央政府表達了轉型意願,實際推動並看到顯著成效,需要時間,也充滿挑戰。
大摩的最新預測:成長上調,價格依然承壓
有趣的是,摩根士丹利近期雖然上調了對中國2025年(4.5%)和2026年(4.2%)的實際GDP成長率預測,理由可能是看到了政策刺激或外部需求的一些支撐。然而,與此同時,他們卻維持了對衡量整體價格水準的GDP平減指數將持續負成長的預測(預計2024年為-0.9%,2025年為-0.7%)。
這代表什麼?這說明即使經濟可能還能維持一定的「量的成長」,但這個成長可能伴隨著「價格的下行」,也就是通縮的狀態並沒有根本改變。這間接印證了他們對於結構性問題難解的判斷。
通縮對你我的錢包有什麼影響?
聽起來很高大上,是吧?經濟結構、GDP、CPI… 但這些跟我們平常買菜、領薪水、投資理財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
- 生活: 短期看,物價下跌讓你覺得錢變大了,購買力似乎提升。但長期看,如果通縮持續導致企業盈利下降、裁員增加,你的工作可能受到威脅,或是薪水停滯不前甚至下降。這時候,即使物價跌,你可能也沒錢或不敢花錢了。
- 投資: 在通縮環境下,股票市場通常表現不佳,因為企業獲利空間受到擠壓。房地產市場也可能因為資產價值縮水和需求不振而持續低迷。債券市場相對可能表現較好,因為未來固定的債務支付在物價下跌後會變得更值錢,但這也取決於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其他風險(如企業債務違約)。作為外匯交易者,通縮可能影響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央行可能降息刺激)和貿易平衡(出口可能因價格競爭力增強而改善,但也可能因全球需求疲軟而受限),進而影響匯率走勢。
- 債務: 如果你有房貸、車貸或其他貸款,通縮會讓你的「實質負債」變重。因為你的收入可能減少,但要還的錢是固定的,這增加了你的還款壓力。
通縮、通膨、停滯性通膨、通貨再膨脹:傻傻分不清楚?
金融市場的術語很多,容易搞混。這裡簡單整理一下幾個常見的「通貨」狀態:
名稱 | 簡單解釋 | 物價趨勢 | 經濟成長 | 常見狀況 |
---|---|---|---|---|
通貨緊縮 (Deflation) | 整體物價普遍持續下跌 | ↓(負成長) | ↓ 甚至停滯/萎縮 | 需求嚴重不足、資產泡沫破裂、債務危機 |
通貨膨脹 (Inflation) | 整體物價普遍持續上漲 | ↑(正成長) | ↑ 或正常 | 需求旺盛、貨幣供給過多、成本上升 |
停滯性通膨 (Stagflation) | 物價上漲,但經濟停滯或衰退 | ↑(正成長) | ↓ 或持平 | 供給衝擊(如油價暴漲)、政策失誤 |
通貨再膨脹 (Reflation) | 政府或央行刻意刺激經濟,使物價從通縮恢復溫和上漲 | 從負轉正或低正溫和上升 | 從衰退/停滯恢復成長 | 政府擴大支出、央行降息或量化寬鬆(QE) |
透過這個表格,你可以清楚看到通縮(Deflation)跟我們最常聽到的通膨(Inflation)是相對的概念,而停滯性通膨則是個更糟糕的組合。通貨再膨脹則是政策努力擺脫通縮的目標狀態。
從老手視角看通縮的挑戰
作為一個長期在外匯市場分析數據、建立模型的量化交易者,通縮是一個我會高度關注的宏觀風險指標。它不僅影響一個國家的內部經濟,更會透過貿易、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等管道影響全球。
回想我在設計交易系統時,處理這種宏觀層面的結構性問題是最複雜的。不像短期事件(例如:升降息會議結果),通縮是個緩慢發生、影響深遠的過程。它對資產價格的影響不是線性的,有時候市場反應會滯後,有時候又會超前反映預期。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出現結構性通縮,它的需求疲軟會影響全球供應鏈和原材料價格,進而波及其他國家的經濟前景。
從實盤交易的體感來說,在通縮環境下,市場情緒往往比較悲觀,資金更偏好避險資產(例如:傳統上被視為避險的日圓,雖然近年自身也有些問題,或是黃金),風險性資產(如股票、部分原物料貨幣)則可能承壓。這種時候,順著趨勢交易(trend following)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為趨勢容易被突如其來的政策干預或情緒變化打斷;震盪或區間交易策略,或是尋找特定受通縮影響較小甚至受益的標的,或許是更務實的思考方向。當然,這都建立在對基本面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
面對通縮,你可以做些什麼?
聽起來有點嚇人對吧?但了解風險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面對通縮的可能性,你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 持續關注經濟數據: 特別是CPI、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零售銷售數據、企業獲利報告等,這些都能幫助你了解物價和經濟活動的實際狀況。
- 檢視個人財務: 如果有大筆債務,要更謹慎管理現金流,確保在收入可能受到影響的情況下,仍能按時還款。
- 調整投資策略: 在通縮風險較高的時期,重新評估你的資產配置。考慮增加現金或類現金資產的比例,或是尋找那些在經濟下行期仍能表現穩健的產業或資產類別。分散投資永遠是重要的原則。
- 保持彈性: 市場永遠在變化,沒有一個策略能應對所有情況。保持學習和調整的心態,才能在各種經濟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關於通縮,你可能想知道的二三事 (FAQ)
Q1:通縮到底算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個別消費者來說,短期內物價下跌可能感覺像好事,因為購買力變強。但從整個經濟體和長期來看,通縮通常被認為是壞事,因為它會抑制需求、打擊生產、加重債務負擔,可能導致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
Q2:通縮會持續多久?
通縮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如果是短期因素造成的需求不足,政府或央行透過降息、刺激支出等政策可能較快扭轉。但如果是像前面提到的結構性問題導致的通縮,就像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可能就會持續較長時間,直到深層問題得到解決。
Q3:是什麼原因會造成通縮?
造成通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總需求不足(大家不想花錢或沒錢花)、供給過剩(生產的東西太多賣不掉)、資產泡沫破裂(房地產或股市大跌導致財富縮水)、信貸緊縮(銀行不願意放貸或借款人還不出錢)、政府政策失誤等。結構性問題也是重要推手。
Q4:中國的通縮情況在國際上看是獨特的嗎?
雖然個別商品或服務在不同國家都可能因競爭而降價,但中國目前面臨的「普遍且持續」的通縮壓力,特別是與其房地產風險、地方政府行為模式、以及過度依賴投資生產的結構性問題相結合,使其情況相對獨特且複雜,與西方國家過去經歷的通縮(例如金融海嘯後)有不同的驅動因素。
結語
通貨緊縮並不像物價上漲那麼直觀地讓人感受到壓力(至少初期不是),但它對經濟體系的潛在傷害卻可能更深遠。透過今天的分享,希望你對通縮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了解它不僅僅是個經濟學術語,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財富息息相關。
掌握這些宏觀經濟概念,不是要讓你恐慌,而是希望能幫助你在變動的市場中,更能看清方向,做出更明智的判斷。持續學習,保持警惕,你的錢包才能在各種風浪中保持穩健。
- 美股結算大提速:T+1 新制上路,對你錢包有何影響? - 2025 年 6 月 15 日
- G7會議前煙硝味:美日關稅大刀如何牽動美元日圓? - 2025 年 6 月 15 日
- 日圓投資為何重要?2025年匯率波動背後的大魔王 - 2025 年 6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