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下跌好可怕?聊聊股票對沖,特別是「買賣權」這檔子事
每次看到新聞說「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某大國升息腳步不停」或是「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心裡都會稍微揪一下,擔心自己股票帳戶裡的數字會不會突然大縮水?這種對股市突然大幅下跌的恐懼,可以說是每個股票投資人揮之不去的陰影。為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很多人開始研究「股票對沖」(Stock Hedging),希望能為自己的投資組合買個保險。
其中一個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工具,就是「賣權」(Put Option),聽起來很專業很高大上,對吧?但它真的像大家想像的,是股市下跌時的萬靈丹嗎?身為一個在外匯和量化交易領域摸爬滾打超過12年,從FinTech公司到自營交易團隊都待過的市場觀察者,我想跟你好好聊聊,股票對沖到底是什麼意思,特別是聚焦在用賣權來避險這件事上,以及這背後可能藏著哪些你沒注意到的細節和「成本」。
到底什麼是股票對沖?簡單來說,就是「買保險」

「對沖」(Hedging)這個詞聽起來很學術,但它的核心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
降低風險而進行的投資行為。在股票領域,股票對沖的意思就是,你採取某種措施,希望能抵銷或減輕你目前持有的股票部位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為你的資產「買保險」。你今天買了一台車,擔心它被偷或發生事故,所以你買了車險。同樣的,你買了股票,擔心它價格下跌造成虧損,所以你尋找工具來對沖這個風險。
對沖的方法有很多種,買賣權只是其中一種。其他還包括放空股票、使用期貨或差價合約(CFD)等衍生性金融工具。但今天我們重點放在很多初學者會聽到的「買賣權」上。
賣權(Put Option)是什麼?它如何「對沖」股票下跌?
賣權,英文叫 Put Option,它是一種「選擇權」。選擇權賦予持有人在未來某個特定時間點或之前,以預先約定好的價格,買入或賣出某個資產的「權利」,而不是義務。
那賣權具體是啥?如果你買入一個股票的賣權,意思就是你獲得了一個「權利」:在未來的某個日期(到期日)之前,你可以用一個確定的價格(履約價)賣掉這檔股票,
不管當時這檔股票在市場上的價格是多少。
舉個例子,假設你持有100股台積電(TSM),現在股價是600元。你擔心未來三個月台積電會跌,於是你花了一筆錢(這筆錢叫做權利金,就是你買保險的「保費」),買了一個三個月後到期、履約價是580元的台積電賣權。
* **情境一:台積電真的跌了**
* 三個月後,台積電跌到500元。這時你手上的股票在市場上只能賣500元,但因為你有那個履約價580元的賣權,你就可以行使這個權利,以580元的價格賣掉你的100股台積電。這樣一來,雖然市場價只有500,你卻能以580賣出,每股多賣了80元。這多出來的錢,就能幫你彌補股票下跌帶來的一部分甚至全部損失。
* **情境二:台積電沒跌,反而漲了**
* 三個月後,台積電漲到650元。這時你當然不會想用580元的價格賣掉股票(市場上能賣650元),你手上的那個賣權就沒有行使的價值了。這個賣權會自動到期作廢,你之前花的那筆「權利金」就等於打了水漂,是你的損失。
所以,買賣權對沖股票下跌的方式,就是在股價真的大幅下跌時,利用那個可以在較高價格賣出的權利來止損或獲利,效果就像買了一份保險:風險發生時給你賠付,風險沒發生時保費就損失了。
長期靠買賣權避險?小心這個「隱藏成本」吃掉你的報酬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哇!那股市下跌前趕快買一堆賣權不就好了?」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金融市場沒有這麼簡單的「免費午餐」。任何權利都是有價的,買賣權的「權利金」就是你必須付出的成本。
而且請注意,選擇權是有「有效期限」的。那個台積電的賣權三個月後就到期了。如果你買了三個月的賣權,結果市場是第四個月才崩盤,那你的賣權就失效了,沒起到任何保護作用,權利金也白花了。
如果你想要「持續」地對沖股市下跌的風險,比如你想在整個2025年都對你的股票部位進行保護,那你就不能只買一個三個月的賣權,你需要在它到期前,不斷地買入新的賣權來接續。這就意味著你需要
每隔一段時間就支付一筆權利金。
我的經驗是,這筆持續支付的權利金,積少成多會非常驚人。你可以想像一下,假設你每年花總資產的2%去買這種「定期」的賣權來防範未知的股災。長期下來,這2%的年成本就會像一個吸血鬼一樣,不斷蠶食你的投資總報酬。
研究怎麼說?賣權對沖,效果可能沒你想得那麼神

這不是我個人隨便說說。在量化領域,我們很重視數據和實證研究。有一份由 Israelov, Nielsen 和 Harvey 等學者進行的研究,就深入探討了在標準的股票投資組合(例如追蹤 S&P 500 指數的投資組合)中,
持續買入賣權作為避險策略的效果。
研究的結論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除非投資者能精準預測市場崩盤的具體時間點(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否則長期持續買入賣權,對於顯著降低投資組合在市場急跌時的「最大回檔幅度」(Maximum Drawdown,也就是從最高點跌到最低點的最大跌幅)效果其實相當有限。
為什麼會這樣?關鍵還是在於「成本」和「時效性」。你支付的權利金,很多時候會超過你在少數幾次市場下跌中靠賣權獲得的收益。而且市場下跌的時間和幅度難以預測,很可能你買的賣權到期了,期待的跌幅卻還沒來,或者跌幅不夠大,不足以彌補你支付的費用。
這份研究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金融市場的一個古老原則:任何風險管理工具都有其代價,而且很多時候,這個代價會限制甚至抵銷其預期中的效益。
除了賣權,有沒有更簡單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法?
既然研究顯示,靠買賣權來長期對沖股市下跌風險可能效率不高,甚至因為高昂的成本而拖累整體報酬,那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應對股市的波動和潛在的急跌呢?
有的,而且可能比你想像的更簡單直覺。
Israelov等學者的同一份研究也比較了另一種非常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
單純地「降低股票部位的持有比例」。
意思就是,如果你原本100%的資產都放在股票上,你可以考慮把一部分比例轉移到風險較低的資產,比如現金、短期債券,或者低波動的基金上。
這聽起來好像很廢話,但研究發現,這種簡單的資產配置調整,在降低投資組合波動性和最大回檔方面的效果,竟然比持續買入賣權更好,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不像賣權那樣有高昂的「時間損耗」和「權利金」成本。透過適度降低股票比例,投資組合的波動性下降了,面臨市場急跌時的回檔也減輕了,但長期下來,整體的投資報酬率卻能與持續買賣權避險的策略相差無幾,甚至更好,因為沒有那些被吃掉的成本。
你可以參考下面這個簡單的對比表格,看看兩種策略的差異:
特性 | 使用賣權(Put Option)對沖 | 降低股票持股比例 |
---|---|---|
操作方式 | 買入股票的賣出選擇權 | 賣出部分股票,將資金轉移到現金或其他低風險資產 |
主要成本 | 支付權利金(保費),需持續支付 | 潛在的機會成本(若市場大漲可能少賺) |
時效性 | 有到期日限制,需精準預測下跌時點或持續滾動 | 長期有效,無需頻繁操作(除非調整配置) |
操作複雜度 | 涉及選擇權知識,比單純買賣股票複雜 | 相對簡單,就是調整資產類別比例 |
對「最大回檔」的影響 (根據研究) | 除非能精準預測時機,長期效果有限 | 研究顯示能更有效地降低回檔 |
對「長期報酬」的影響 (根據研究) | 高昂的持續成本會侵蝕長期報酬 | 研究顯示能維持與賣權避險策略相似的長期報酬 |

這並不代表賣權一無是處。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例如你有強烈且有數據支持的理由相信市場即將在未來幾週或幾個月內面臨
一個明確的下跌風險(比如根據2025年初最新的PMI指數顯示經濟數據急劇惡化,或參考川普總統新的關稅政策異動可能引發貿易戰升級),短期內使用賣權進行保護是合理的。
但如果只是出於對未知「可能」下跌的廣泛恐懼,並打算長期持續買入賣權來「預防萬一」,那成本很可能會讓你失望。
從我過去分析無數交易系統和市場行為的經驗來看,越是看似複雜、承諾完美保護的工具,往往隱藏著越高昂的成本或越嚴苛的使用條件。反而是那些簡單、經過時間考驗的原則,比如資產配置和分散投資,才是更穩健的基石。
所以,股票對沖的意思與你我的錢包有什麼關係?
理解股票對沖的意思,以及不同對沖工具(特別是賣權)的實際運作方式和成本,對你來說非常重要。
1. **釐清迷思:** 你不會再被某些「避險聖杯」的說法誤導,了解到即使是賣權這樣的工具,也存在顯著的局限性和成本。
2. **做出明智選擇:** 面對市場下跌的風險,你會知道除了買賣權,還有更基礎、可能更適合你的方法,比如調整資產配置。
3. **保護你的資金:** 認識到任何避險行為都需要付出代價,你會更仔慎地評估這些成本是否值得,避免無謂的費用侵蝕你的長期投資收益。
4. **專注於大局:** 長期來看,成功的投資更依賴於合理的資產配置、風險分散和耐心持有,而不是依賴複雜且昂貴的短期避險操作。
給你的建議
如果你是股票投資的初學者或中階投資者,對沖這個概念理解就好,不一定要立刻去操作複雜的工具。我會建議你先從最基礎也最有效的風險管理方式做起:
* **做好資產配置:** 根據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合理分配資金在不同資產類別(股票、債券、現金等),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 **定期檢視與再平衡:** 市場波動會讓你的資產比例偏離目標,定期(比如每半年或一年)檢視並調整回目標比例,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風險管理。
* **理解你使用的工具:** 如果你對某個金融工具(包括賣權、期貨、差價合約等)感興趣,務必花時間徹底搞懂它的運作原理、潛在風險和所有相關成本,而不是只聽別人說它有多好用。
關於股票對沖與賣權,你可能想問的問題(FAQ)
股票對沖一定會賺錢嗎?
絕對不是。股票對沖的目的是「降低風險」,而不是「保證獲利」。對沖就像買保險,它能減少你在風險發生時的損失,但如果你對沖的風險沒有發生,你支付的對沖成本(比如買賣權的權利金)就是一筆損失。長期且不精準的對沖,甚至可能因為成本過高而侵蝕你的總體投資報酬。
賣權的權利金會很貴嗎?
賣權的權利金價格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股票目前的價格、履約價、到期時間長短以及市場的預期波動率(這個非常重要,市場越恐慌,預期波動越大,權利金通常就越貴)。越是接近市價的賣權(履約價接近目前股價)和距離到期日越長的賣權,通常權利金越貴。如果你想買一個很「保險」的賣權(比如履約價遠高於現價),那成本會非常高昂。
那什麼情況下用賣權對沖比較合理?
短期內,如果你對市場即將面臨的特定、明確的下跌風險有較強的判斷或資訊,並且這段風險期相對較短(與賣權的到期日相符),使用賣權作為一個短暫的保護工具是可以考慮的。例如,你知道某公司即將發布財報,且市場普遍預期不佳可能導致股價大跌,你可以考慮在財報公布前買入短期賣權進行保護。但這需要你對市場事件和選擇權定價有一定了解。
降低股票持股比例會錯失上漲行情怎麼辦?
這是降低風險策略無可避免的「機會成本」。當你降低股票比例轉向現金或其他低風險資產時,如果股市持續大漲,你的投資組合漲幅確實會比100%持有股票要慢。風險管理和追求高報酬本來就是一個取捨(Trade-off)。降低持股比例的目的在於減少波動和回檔,讓你睡得更安穩,並確保在市場大跌時你的資產不會受到毀滅性打擊,這樣當市場回穩時,你才有足夠的本金參與後續的上漲。研究顯示,從長期來看,適度降低風險的投資組合,其累積報酬並不會比承受極高風險的投資組合差太多,甚至可能更好,因為它避免了災難性的虧損。
結論
股票對沖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投資者希望在獲取潛在收益的同時,也能管理和控制風險的願望。而使用賣權作為股市下跌的對沖工具,雖然聽起來很有吸引力,其背後的「成本」和「時效性」卻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
正如我們從研究和實際市場觀察中看到的,長期依賴買賣權來對沖廣泛的市場下跌風險,可能不是最高效或成本最低的方式。有時候,回歸到基礎的資產配置原則,通過調整股票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反而能更有效地管理風險,降低波動和回檔,同時不顯著犧牲長期的投資報酬。
理解股票對沖的意思,不是要你立刻去操作複雜的衍生品,而是希望你能認識到市場的風險,學會評估不同的風險管理工具,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務實可行的方法,讓你在追求財富增長的路上,走得更穩健、更安心。畢竟,投資是場馬拉松,保護好你的本金,才能讓你跑得更遠。
- 金價美元這對冤家,2025怎麼看?影響你的投資大解析 - 2025 年 5 月 23 日
- 台幣港幣走勢風起雲湧:升值與保衛戰 - 2025 年 5 月 23 日
- 公司財報哪裡看?從免費到專業級工具一次搞懂! - 2025 年 5 月 23 日